日期:2025-08-11 12:28:27
在这片苍茫的大漠中,一朵雄壮的云朵冉冉升起,象征着中华民族的崛起,标志着不再受他国核威胁的阴影笼罩。这一历史性的瞬间发生在1964年10月16日,那天罗布泊的青云倒垂,仿佛是对在这片荒凉之地埋头研究多年的科研人员致敬。就在这时,远在青岛的束星北老先生,内心五味杂陈,泪如雨下。
束星北先生,虽然名字中有“星北”,但他却出生于江南的扬州,1907年出生在民国时期的那个动荡年代。从小在故乡的私塾和学校接受传统教育,束星北年轻时便怀有远大的抱负。之后,他离开家乡,前往杭州的之江大学和济南的齐鲁大学求学。1926年,他自费远渡重洋,前往美国深造。在美国,他游学于剑桥大学、麻省理工等世界顶尖学府。1931年,束星北回国,随即投身到抗日救国的行列中,放下了书本,走上了战场。九一八事变后,他更加坚定了要为国家奋斗的决心,毅然选择放弃在南京中央军校的教授职务,批评蒋介石的“不抵抗政策”,并自愿辞去教职。
展开剩余80%之后,束星北先生先后在浙江大学、暨南大学、交通大学等多所高校担任教职。然而,浙江大学无疑是他与学术生涯最深的缘分,他在那里扎根了近二十年。束星北的学生中,有着如今赫赫有名的诺贝尔奖得主李政道,以及2013年度中国最高科技奖获得者程开甲等著名人物。
1944年,抗日战争正酣,束星北应民国政府邀请,投入了中国雷达的研制工作,并且成功制造出了中国的第一台雷达。战争结束后,他继续在浙江大学、之江大学从事教学与科研工作。直到1952年,之江大学的解散将他调至山东大学物理系,他开始专注于大气动力学的研究,尽管他并未意识到,一场即将改变他命运的风暴正悄然来临。
1955年,束星北遭遇了政治审查,虽最终未发现任何政治问题,但这一年的审查还是为他的生活带来了不小的波动。对束星北来说,这场审查不过是短暂的风波。刚从审查中解脱出来,他便立即写下了《用生命捍卫宪法的尊严》。然而,这篇文章却让他陷入了深深的困境,被送往劳改大队。尽管如此,束星北先生依旧心系国家,多次给青岛市委、山东大学党委写信,呼吁不要关闭研究所,并继续开展科研工作。
1960年12月,束星北被调至青岛医学院进行管制劳动。在这里,他没有放弃自己的技术,反而通过修复一些国内无法维修的精密仪器,展现了他的非凡才能。到了1964年8月,束星北敏锐地判断出,核武器的研发对于国家的安全至关重要,便主动请缨参与核武器的研制工作。他甚至表达了可以协助国家招募海外的核专家归国。然而,出乎他的预料,短短两个月后,中国的原子弹成功研制的消息便传遍全球。
当束星北得知这个消息时,他的心情复杂,既为祖国取得这一历史性成就而高兴,又因自己未能亲自参与这一伟大工程而深感遗憾。那个瞬间,束星北几乎失语,内心的悲痛化作捶胸顿足的哭喊声。他心中有万千不舍与悔恼,却只能默默承受。
1966年,文化大革命席卷全国,束星北的技术工作被剥夺,甚至被迫从事扫厕所等体力活。曾经意气风发的他,在这一波风暴中经历了最沉重的打击。束星北不禁在心中疑问,为什么自己没有机会在国家最需要的时刻贡献力量?在漫长的岁月里,他只能感叹自己错过了最重要的时机,痛惜无比。
直到1974年,束星北已经67岁高龄,才终于摆脱了“反革命分子”和“极右派”的帽子。两年后,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中国,束星北终于获得平反。尽管他的冤屈得以平息,但那二十年的岁月却无可挽回。错失了本应属于他的荣耀与机会,这段历史深深刺痛了束星北的心。
然而,束星北先生并没有因此抱怨命运的无情。1978年,他受青岛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邀请,重新回到学术岗位,担任研究员,并开始举办“动力海洋学进修班”。时隔二十年,他终于再次站上讲台,带着对国家的深情与责任感,他将自己积累的知识与经验,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了年轻的学子们。虽然因多年的健康问题,他不得不带着氧气袋与肾上腺素气雾剂授课,但这丝毫未能削弱他讲课时的激情与热忱。
1983年10月30日,束星北先生因长期患有慢性气管炎和肺心病,在青岛去世,享年76岁。直到最后,他依旧在为祖国的科学事业贡献着自己的智慧。束星北遗愿明确,他决定将自己的遗体捐献给青岛医学院,用于医学研究。但由于当时医学院的管理问题,束星北的遗体未能得到妥善保存,失去了解剖价值,最终只能选择安葬。
束星北先生一生献身科学,心系祖国,直至生命最后一刻,他始终未曾改变对国家的深厚情感。正如他自己所言:“半生流浪半生沉,老态龙钟始遇春。愿得中华民族振,敢辞羸病卧黄昏。”
发布于:天津市广禾配资-配资杠杆之家-配资公司app-网上配资门户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